

免费开店出售服务,您的服务和技能也能赚钱!
时间、资源、技能、知识、才艺都可以出售,通过提供服务赚取财富。
865
前几天,我们两三个人在朋友家小聚,朋友的孩子5岁多,非常可爱。我们一位朋友随口问了他一句:“苗苗,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呀?”“我要当我们小区的保安!”声音清脆,特别好听。孩子的妈妈立即笑着接了一句:“苗苗,你前几天不是还跟妈妈说当宇航员的吗?保安多没出息呀。”孩子眼中的光黯淡了下来。在场的朋友们只是将这个小状况当成是闲聊,很快,话题就转走了。在轻言笑语中,我觉得不舒服,遂找借口早早地离开了聚会。
什么样的职业是有出息的?什么样的职业是没有出息的?百度百科上对职业的定义如下: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,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,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获取合理报酬,作为物质生活来源,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。根据该定义,成人判断职业是否有出息的标准可能是两个方面,一是职业需要的技能水平高低,二是职业所带来的收入如何。可是,在一个尚未进入社会的、年幼的孩子那里,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他并不懂“我将来要当什么”中的“什么”会有那么多的相关因素,他更搞不明白“我要当保安”是怎么跟“我没出息”联系在一起的。
那么,朋友这一句“笑谈”的背后是什么教育理念或者心态在起作用呢?
“我的孩子必将卓越”,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是我们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,当然,这也是情有可原,无可厚非的。然而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概念,那就是“卓越”。卓越也可以称为是与众不同,什么样的人可以与众不同?天才和疯子!其次,我们需要知道一个事实,在人群中,99%的人是普通人,只有1%的人不是普通人,而这1%的非普通人群中,只有0.5%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所理解的“卓越”。
中国父母最难接受,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,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、极其普通的人。所以,当孩子在思考“我长大了要当什么”时,父母们就会将他们引向标准答案,长大了我要做科学家、文学家、宇航员……这些很“卓越”的职业方向上。在接下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也往往是将精力集中在那0.5%的极其渺茫的希望中。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,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。
曾经的天才少年魏永康在17岁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,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后,因为脱离母亲的照顾,生活完全“失控”,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:热了不知道脱衣服,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,穿着单衣、趿着拖鞋就往外跑;房间不打扫,屋子里臭烘烘的,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;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,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,遭学校退学处理。所幸的是,在教育界人士的帮助下,魏永康最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。
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“我的孩子必将卓越”的父母的存在,就必然有多少个“魏永康”的存在。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过得不快乐?总是在抱怨工作内容太无聊、薪资收入太低,牢骚满腹,然后不断地跳槽?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中龙凤。所以,我们这些人无论是从心态上,还是能力上,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。
在参加心理学教师骨干研讨会的时候,听一位同行说到她的一次国外经历。同样的是问小孩将来要当什么,外国小孩回答说“我要当和尚”。同行惊了一下,下意识地去看旁边的妈妈,妈妈的两句回应让同行颇为敬佩。她面带微笑,问自己的孩子“你为什么要当和尚呀?”......“咱们定个时间,妈妈带你去有和尚的地方看看吧?”
当小孩说自己将来要当什么时,他并不知道这份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。作为父母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了解孩子当下的认知,甚至可以创造条件带着孩子去体验那种职业生活。即便孩子说要当乞丐,那也不妨陪孩子去体验几次乞丐的经历。陶行知先生说,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生活教育。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想象,你的想象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个萌芽中的天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