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斗卫星两项科研成果实现向厘米级转变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
3710
近日,由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邢建平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“北斗GNSS/INS/DR敏捷精准测控微芯片系统技术与集成应用”“精准北斗新时空微系统关键技术、增强平台及应用”两项科技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。业内专家认为,“北斗GNSS/INS/DR敏捷精准测控微芯片系统技术与集成应用”项目科技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,“精准北斗新时空微系统关键技术、增强平台及应用”项目技术成果整体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,其中部分关键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。
全球首个卫星导航系统诞生于美国,它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GPS系统。第一代GPS系统的定位精度为10m以上,实时性较差,第二代GPS系统定位精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第三代GPS预计将发射32颗卫星,计划到2020 年能够全面投入使用。除了美国的GPS系统以外,当前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还有三个,分别是俄罗斯的GLONSS 系统、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。北斗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发展目标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,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。
北斗系统作为中国实施建设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,它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国家安全、科学研究、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。山东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邢建平介绍说:“此次新研发的两套系统是中国体积最小的四星四频、高精度连续的实时定位系统,它解决了北斗卫星定位从导航级向精准亚米级、厘米级的转变,实现了由静态孤立应用到时空物联应用的转变。只有从核心算法研究到关键产品开发,从终端系统集成到精准行业应用,才能落地北斗产业的应用推广,在国防、警用、民用等多行业领域起到积极示范作用,真正实现北斗'天上好用、地上用好'的服务宗旨。”
山东天星北斗是一家基于国家战略,集北斗高精度芯片系统、板卡、终端及平台的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。天星北斗董事长杨超介绍了企业与山大合作的初衷,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借助双方的资源优势,通过“产、学、研”合作,从研发到成果转化,真正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天星北斗负责农业项目的宋述国介绍说:”天星北斗发挥对北斗位置服务的产业融合,实现了农业、交通、教育等多领域的应用。农业方面,通过对四星四频芯片级微系统模块的应用,实现了对同一区域内不同农作物的精准管理,提高了管理效率,也避免了农药污染。”